投稿指南
来稿应自觉遵守国家有关著作权法律法规,不得侵犯他人版权或其他权利,如果出现问题作者文责自负,而且本刊将依法追究侵权行为给本刊造成的损失责任。本刊对录用稿有修改、删节权。经本刊通知进行修改的稿件或被采用的稿件,作者必须保证本刊的独立发表权。 一、投稿方式: 1、 请从 我刊官网 直接投稿 。 2、 请 从我编辑部编辑的推广链接进入我刊投审稿系统进行投稿。 二、稿件著作权: 1、 投稿人保证其向我刊所投之作品是其本人或与他人合作创作之成果,或对所投作品拥有合法的著作权,无第三人对其作品提出可成立之权利主张。 2、 投稿人保证向我刊所投之稿件,尚未在任何媒体上发表。 3、 投稿人保证其作品不含有违反宪法、法律及损害社会公共利益之内容。 4、 投稿人向我刊所投之作品不得同时向第三方投送,即不允许一稿多投。 5、 投稿人授予我刊享有作品专有使用权的方式包括但不限于:通过网络向公众传播、复制、摘编、表演、播放、展览、发行、摄制电影、电视、录像制品、录制录音制品、制作数字化制品、改编、翻译、注释、编辑,以及出版、许可其他媒体、网站及单位转载、摘编、播放、录制、翻译、注释、编辑、改编、摄制。 6、 第5条所述之网络是指通过我刊官网。 7、 投稿人委托我刊声明,未经我方许可,任何网站、媒体、组织不得转载、摘编其作品。

生态人文科学(8)

来源:生命科学仪器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1-07-27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在这个语境下,对植物的研究特别有趣。如快速发展植物神经生物学的学者宣称的,植物能够在不同行为方式之中进行选择,去应对压力。例如,缺水的情

在这个语境下,对植物的研究特别有趣。如快速发展植物神经生物学的学者宣称的,植物能够在不同行为方式之中进行选择,去应对压力。例如,缺水的情况。植物是自主的存在物。我们知道,自主观念曾被只用在人类身上。植物甚至能感觉到失调,能够区分它们自己和他者。植物的生命有其内在价值*Federal Ethics Committee on Non-Human Biotechnology, The Dignity of Living Beings with Regard to Plants: Moral Consideration of Plants for Their Own Sake, 2008.。通过各种生物人文科学项目,对植物的关注深入了。这导致出现了一种界定为蘑菇社会学*Anna Tsing, “Arts of Inclusion, or How to Love a Mushroom”, Manoa. A Pacific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Writing, Vol.22, No.2, 2010, 的附属学科。通过这启发了试图研究社会共存原则的研究者。

合成生物学领域的发现极大促进了人文科学领域的变化。这个领域源于生物科学、主要是分子生物学与工程学和数学的整合,并且被看作生物技术的未来。这个领域开启了创造新生命形式和改变现有形式的可能性。2001年公布的人类基因组图谱和近年迅速发展的合成生物学,提供了更多掌控DNA的可能性。一位之前曾解码人类基因组的美国遗传学家、克雷格·文特尔在2010年创造了第一个合成细菌,取名为合成体。创造自我分裂的细胞被看作遗传工程的一个突破和创造人工生命方法的开端。随后相关发现不但在医学领域,而且在制造领域引起了革命性变化。这些发现也改变了人文科学,设想了生命理解的重新定义。然而,只在人文科学领域内不能提出这个问题。因此,与生命科学领域的方法互补是必要的*《环境价值》杂志2012年第21卷第1期出版了合成生物学专号。其中描述了不同于遗传工程的生命工程。玛丽安·沙克在她的文章中说:“‘合成生物学和区分有机体与机器’这个最终目标,并不是从自然出现的有机体开始并改变它们。而是源于功能性生物部分有机体的一个专门聚合”。这个程序产生了一个关于这样创造的有机体(“活的机器”)地位的伦理困境。它使理解人工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复杂了。。

结论

20世纪90年代后期的人文科学领域发生科学社会学家安德鲁·皮克林所界定的过程:“后人文主义替代了我们的诠释框架。”[26](p.561)可以说,这个过程表明多样化趋势或方法的兴起,有时被描述为非人类中心论的、后人类中心论的或后欧洲的人文科学,有时被描述为后人文科学、生态人文科学或环境人文科学。然而,在我看来,我们谈论的不再是进一步转向和前沿趋势、大量带“后”字词缀的概念与名称(后人类、后世俗、后欧洲、后白种人、后性别等等),而是谈论很多学者近年关注的意识的缓慢变化。这是一种在学术界观察到的感知世界方式和相关努力的变化。这种变化提出了一种不同的知识理论并创造了一种新的元语言。这样的知识是变革的、解放的和有远见的。

当今人文科学是建立整体论的、包容的、整合的和互补的知识过程的参与者。这种知识将人文科学与自然科学结合起来,将本土认知方式纳入其框架中。而且最极端的观念是,人类并非这种知识的唯一作者*请参阅:Sue Savage-Rumbaugh, Kanzi Wamba, Panbanisha Wamba & Nyota Wamba, “Welfare of Apes in Captive Environments: Comments On and By, a Specific Group of Apes”, Journal of Applied Animal Welfare Science, Vol.10, No.1, 2007, pp.7-19.。因此,生态人文科学选择作为首选的研究视角和框架,是世界观的选择。这种世界观的选择与从工业社会到生态社会的转型相联系。这也是一种教育观念,旨在教育任何对生态学与其他存在形式敏感的人。

当代人文科学路向何方?回答是:趋向地方的、实在论的理想状态。这个发展方向的诸多表现包括,生态人文科学日益受欢迎,提出以人类共同体和非人类互相依赖为基础的共生关联观念。这些是理想状态,其中的历史过程解释根据,由冲突理论转换为合作、共存与协作理论;塑造个体与群体认同的基础,由目前普遍存在的创伤观念转换为移情观念和能够适应、复兴和自体再生的主体观念。人类的成熟根据其适应和移情的程度衡量:一个人对其他人与非人类越能移情,其成熟程度就越高。由此看来,要成为一个真正代表人类物种的人,就是成为一个具有移情能力的人。

文章来源:《生命科学仪器》 网址: http://www.smkxyq.cn/qikandaodu/2021/0727/600.html



上一篇:杭州未来产业紧缺人才研究及展望
下一篇:试管婴儿的条件认识

生命科学仪器投稿 | 生命科学仪器编辑部| 生命科学仪器版面费 | 生命科学仪器论文发表 | 生命科学仪器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9 《生命科学仪器》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