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指南
来稿应自觉遵守国家有关著作权法律法规,不得侵犯他人版权或其他权利,如果出现问题作者文责自负,而且本刊将依法追究侵权行为给本刊造成的损失责任。本刊对录用稿有修改、删节权。经本刊通知进行修改的稿件或被采用的稿件,作者必须保证本刊的独立发表权。 一、投稿方式: 1、 请从 我刊官网 直接投稿 。 2、 请 从我编辑部编辑的推广链接进入我刊投审稿系统进行投稿。 二、稿件著作权: 1、 投稿人保证其向我刊所投之作品是其本人或与他人合作创作之成果,或对所投作品拥有合法的著作权,无第三人对其作品提出可成立之权利主张。 2、 投稿人保证向我刊所投之稿件,尚未在任何媒体上发表。 3、 投稿人保证其作品不含有违反宪法、法律及损害社会公共利益之内容。 4、 投稿人向我刊所投之作品不得同时向第三方投送,即不允许一稿多投。 5、 投稿人授予我刊享有作品专有使用权的方式包括但不限于:通过网络向公众传播、复制、摘编、表演、播放、展览、发行、摄制电影、电视、录像制品、录制录音制品、制作数字化制品、改编、翻译、注释、编辑,以及出版、许可其他媒体、网站及单位转载、摘编、播放、录制、翻译、注释、编辑、改编、摄制。 6、 第5条所述之网络是指通过我刊官网。 7、 投稿人委托我刊声明,未经我方许可,任何网站、媒体、组织不得转载、摘编其作品。

生态人文科学(7)

来源:生命科学仪器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1-07-27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生态人文科学的生物人文主义背景 很多研究者将人文科学与生命科学*在此需指出的是,C.P.斯诺20世纪50年代晚期关于“两种文化”的观念,即人文科学与

生态人文科学的生物人文主义背景

很多研究者将人文科学与生命科学*在此需指出的是,C.P.斯诺20世纪50年代晚期关于“两种文化”的观念,即人文科学与自然科学不能发现共同的语言, Two Cultures, London: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59. 爱德华·O.威尔逊在其20世纪90年代晚期的著作中,主张两种文化的统一性。Edward O.Wilson, Consilience: The Unity of Knowledge, New York, 1998.联系起来生产知识,并能将这种知识界定为生物人文科学*卡罗尔·斯托茨和保罗·E.格利菲斯使用“生物人文科学”这个术语。Karol Stotz & Paul , “Biohumanities: Rethinking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Bioscience, Philosophy, and History of Science, and Society”, The Quarterly of Biology, Vol.83, No.1, 2008, 两位作者将生物人文科学界定为“关于人文科学(尤其是哲学和科学史)、生物学和社会的视角。按这种观点,人文科学不仅诠释生物学知识的意义和影响,而且有助于我们理解生物学本身”。因此,斯托茨和格利菲斯的生物人文科学代表了对科学的建构性批判,用人文科学理解生物学。在我的思考中,当使用生物人文科学这个术语时,我提出了与这个研究视角不同的方法。我的论证是关于下述现象的不完全理解。这种现象对部分由人文科学、部分由科学(认同问题,关于差异的思想和关于物种之间关系观念、生物政治学、环境研究、空间、时间等)提供的当代知识是重要的。我提倡这两个领域的互补性。未来的教育视角呈现的学习(硕士和博士),将人文科学和科学结合起来。新生物人文主义包括神经美学、神经艺术史、神经人类学和神经神学。这些学科要求研究艺术、历史学、人类学、神学和认知主义。的梦想,成为现实。这个研究领域及其边界一方面由神经科学确定;另一方面,由传统知识确定。代表本土文化的研究者尤其将这个领域介绍到了美国、澳大利亚和加拿大学术界。这些“突增的混合”引起了各种前沿方法。这些方法可以界定为人文科学与社会科学的多物种理论。

神经科学发现,大脑研究(有人研究神经科学转向并宣布“神经中心时代”* Melissa & Jenell ed., The Neuroscientific Turn: Transdisciplinarity in the Age of the Brain, Ann Arbor: The University of Michigan Press, 2012; Peter Becker, “The Coming of a Neurocentric Age?”, Medicina & Storia, Vol.X, No.19-20, 2010, ; Jake , “Politics for the Neurocentric Age”, Journal of Futures Studies, Vol.15, No.2, 2010, ; Ruth Denkhausa & Mathias B?s, “How Cultural is ‘Cultural Neuroscience’? Some Comments on an Emerging Research Paradigm”, BioSocieties, Vol.7, No.4, 2012, 到来)、动物学研究(尤其是灵长类动物)和植物学研究(植物神经学)的进步,极大地促进了质问传统人性观念、人类与非人类动物和植物的关系。此外,分子生物学研究有机体分子属性的影响。当谈论生物文化的主体性和认同时,分子生物学推动了分子层面的研究方法。

通过研究人类微生物得到的发现,让我们在一个具体生态系统类别中理解人体,而且将人类看作人类与非人类因素的集合。人类微生物由真菌、细菌、病毒、有机体中的生物共同创造。这对今天重新理解人类、人类在世界中的地位,人类的躯体和生活是基本的 [23]()。正如“微生物人类学”宣言作者主张的:“对人类微生物的研究帮助我们发展个人的认同感。我们用越来越多由微生物和人类细胞、人类和微生物基因以及不计其数的微生物因素构成的‘超有机体’定义理解人类自己。”[24](p.6378)类似的,《生命共生观:我们从来不是个体》文章作者宣称:

遍及各方面的共生现象,质疑了所有传统生物学个体性概念……构成我们身体的大约90%的细胞是细菌……证明对个体身份的任何单纯的解剖学理解都是假的……按照解剖学标准,人类与任何其他生物体都不能看作个体。为了理解这种复杂性,“共生功能体”被看作解剖学术语。这个术语描述了由主元素和持续的共生体构成的完整有机体。有机体是解剖学的、生理学的、发展的、基因的和免疫多基因组与多物种复合体。有机体能够被选作多基因组结合体吗?多物种群组在生命斗争中是最适合的吗?并且最适合的不是群组中一个物种的一个个体吗?……如刘易斯·托马斯……在思考自我与共生现象评论的:“当你思考自我时,这真的令人吃惊。自我是不可思议的、旧的自由意志、自由进取、自治的、独立的、一个自我的孤岛。这个重要的自我概念是一个神话。”[25](p.327)

正是在分子层面,显而易见的是,人类动物是多物种混合,一种经历了持续共生变化与协同进化过程的元共同体。生物—微观—神经话语层面表明,人类、植物与动物并不是本质上区别于人文科学—文化话语希望表明的和想要证明的。释义布鲁诺·拉图尔的观点,唐娜·哈拉维说:“我们从来都不是人类。”*请参阅:Nicholas Gane, “When We Have Never Have Been Human, What Is to Be Done? Interview with Donna Haraway”, Theory, Culture & Society, Vol.23, No.7-8, 2006, 如生物学家提到的上述断言,我们从来不是个体。其方式是人类中心论的和物种沙文主义的。

文章来源:《生命科学仪器》 网址: http://www.smkxyq.cn/qikandaodu/2021/0727/600.html



上一篇:杭州未来产业紧缺人才研究及展望
下一篇:试管婴儿的条件认识

生命科学仪器投稿 | 生命科学仪器编辑部| 生命科学仪器版面费 | 生命科学仪器论文发表 | 生命科学仪器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9 《生命科学仪器》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