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指南
来稿应自觉遵守国家有关著作权法律法规,不得侵犯他人版权或其他权利,如果出现问题作者文责自负,而且本刊将依法追究侵权行为给本刊造成的损失责任。本刊对录用稿有修改、删节权。经本刊通知进行修改的稿件或被采用的稿件,作者必须保证本刊的独立发表权。 一、投稿方式: 1、 请从 我刊官网 直接投稿 。 2、 请 从我编辑部编辑的推广链接进入我刊投审稿系统进行投稿。 二、稿件著作权: 1、 投稿人保证其向我刊所投之作品是其本人或与他人合作创作之成果,或对所投作品拥有合法的著作权,无第三人对其作品提出可成立之权利主张。 2、 投稿人保证向我刊所投之稿件,尚未在任何媒体上发表。 3、 投稿人保证其作品不含有违反宪法、法律及损害社会公共利益之内容。 4、 投稿人向我刊所投之作品不得同时向第三方投送,即不允许一稿多投。 5、 投稿人授予我刊享有作品专有使用权的方式包括但不限于:通过网络向公众传播、复制、摘编、表演、播放、展览、发行、摄制电影、电视、录像制品、录制录音制品、制作数字化制品、改编、翻译、注释、编辑,以及出版、许可其他媒体、网站及单位转载、摘编、播放、录制、翻译、注释、编辑、改编、摄制。 6、 第5条所述之网络是指通过我刊官网。 7、 投稿人委托我刊声明,未经我方许可,任何网站、媒体、组织不得转载、摘编其作品。

人工智能的发展与审美艺术的未来(2)

来源:生命科学仪器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1-04-27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智能是一个非常悠久的概念。人类之所以能成为万物之灵,是因为人类有高度发展的智能。人类智能是人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才智和本领。中国古代思想

智能是一个非常悠久的概念。人类之所以能成为万物之灵,是因为人类有高度发展的智能。人类智能是人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才智和本领。中国古代思想家一般把智与能作为两个独立的概念来运用,“智”主要是人对事物的认识能力,“能”主要是指人类的行动能力。Linda Gottfrefson教授把智能定义为“以一种宽泛的心理能力,能够进行思考、计划、解决问题、抽象思维、推理复杂理念、快速学习和从经验中学习等操作”。目前文明所产生的一切都是人类智能的产物。

人类智能源自自然的造化,是人类大脑进化的结果,也因此,最早拥有智能的人类被称为智人。人类智能以大脑为载体,“在这块不足两公斤的小小肉块中,每天消耗相当于15瓦灯泡的电量,分布着近千亿神经细胞、几百万亿神经突触,形成了最为神秘复杂的结构机制”[5]。法国哲学家、古生物学家德日进在20世纪50年代就提出,人类进化到现在,生物的自然进化过程已经结束了,今后的进化是技术推动下的人类自我进化。人工智能的出现,便是人类增强智能的一次伟大进化。

目前,我们已经看到,人工智能在语言识别、图像分类、自动驾驶、机器翻译、步态运动和问答系统等方面都已经取得了显著的成功。甚至于,在文艺领域,通过深度学习,微软的机器人小冰已经可以写出媲美于人类诗人的诗,并出版了人类有史以来第一部人工智能诗集——《阳光失了玻璃窗》。在视觉艺术领域,人工神经网络已经可以将一幅作品的内容和风格分开,同时向艺术大师学习艺术风格,并把艺术风格转移到另外的作品中,用不同艺术家的风格来渲染同样的内容。这意味着人工神经网络可以精确量化原本许多人文学科中模糊含混的概念,例如特定领域中的“艺术风格”,并且使这些只可意会、无法言传的技巧风格变得朴实无华,容易复制和推广[6]。前不久,美国一位名为戴维·柯普的音乐教授写了一套计算机程序,用其谱出协奏曲、合唱曲、交响乐和歌剧,此举在古典音乐界引起巨大争议,但曲子带给人的感动与共鸣却似乎无可质疑。

但是,正如霍金所说,“在过去的20年里,人工智能一直专注于围绕建设智能代理所产生的问题,也就是在特定环境下可以感知并行动的各种系统。在这种情况下,智能是一个与统计学和经济学相关的理性概念。通俗地讲,这是一种做出好的决定、计划和推论的能力”[7]。

虽然人工智能似乎已经可以创作出形式上的艺术作品,但是,人工智能能否变为一个与艺术和审美相关的感性概念,或者说人工智能能否从概率上影响到或者将怎样影响到审美艺术的未来发展还是一个需要我们拭目以待的重要命题。

二、艺术的本体:一种超越性的感受性

艺术是一个特殊的概念,因为历史和文化的不同而有不同的内涵。我们通常将艺术视为一种内含评价因素的文化概念,可因时代、文化,乃至个人趣味的不同而含义不同。

要判定人工智能创作的作品是否是艺术品,以及人工智能是否拥有审美,我们首先要界定艺术的本体。“按照标准的形而上学的区分,实体一般被分为两类:一类是‘独立于心灵之外的’物理对象,一类是‘存在于心灵之中的’想象对象。”[8]但是,正如Annie L. Thomasson在The Ontology of Art一文中所说的:“要容纳绘画、雕塑以及诸如此类的东西,我们必须放弃在外在于心灵的实体与内在于心灵的实体之间作简单的划分,承认那种以各种不同的方式同时依靠于物理世界和人类意向性的实体的存在。”[9]艺术的本体寓于这两种实体之中,对此,不同的学者有不同的看法。

心理学美学认为艺术的本体是一种心理对象。“审美对象是一种内在于心灵的心象或意象,是心灵对客观存在的物象加工改造的结果”[10],这种改造注入了审美主体的认知、情感、感受等因素。比如哈奇森的美在观念说,科林伍德的“在艺术家头脑中完成的艺术作品”,郑板桥的“胸中之竹”,以及朱光潜的“物乙”说等。

现象学美学否定了存在一种所谓的“心理对象”,认为艺术本体是对象在感性中的显现,审美对象在我们的感性经验中如其所是地显现自身。如萨特将艺术的本体定义为对现实对象的主动的、自由的想象,茵伽登的“纯粹的意向性对象”,杜夫海纳的“灿烂的感性”等。

20世纪以来,西方现代艺术、后现代艺术对传统艺术的叛逆使得艺术理论界不得不面对新的艺术现实,就艺术言艺术,“艺术品本体研究由其定性逐渐变为定点(对特定时空,或语言指向),由艺术品是什么(质的规定性),变为艺术品在何处(现实的确定性),进而,艺术品本体自身(存在),逐步转向主体如何规定艺术品的特质方面”[11]。比如古德曼的符号学理论,维特根斯坦的“家族相似”理论,比尔兹利的功能性定义和乔治·迪基的艺术体制说等。

文章来源:《生命科学仪器》 网址: http://www.smkxyq.cn/qikandaodu/2021/0427/509.html



上一篇:生物样本库的现状发展与思考
下一篇:贵州少数民族题材电影的精气神文化建构

生命科学仪器投稿 | 生命科学仪器编辑部| 生命科学仪器版面费 | 生命科学仪器论文发表 | 生命科学仪器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9 《生命科学仪器》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