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指南
来稿应自觉遵守国家有关著作权法律法规,不得侵犯他人版权或其他权利,如果出现问题作者文责自负,而且本刊将依法追究侵权行为给本刊造成的损失责任。本刊对录用稿有修改、删节权。经本刊通知进行修改的稿件或被采用的稿件,作者必须保证本刊的独立发表权。 一、投稿方式: 1、 请从 我刊官网 直接投稿 。 2、 请 从我编辑部编辑的推广链接进入我刊投审稿系统进行投稿。 二、稿件著作权: 1、 投稿人保证其向我刊所投之作品是其本人或与他人合作创作之成果,或对所投作品拥有合法的著作权,无第三人对其作品提出可成立之权利主张。 2、 投稿人保证向我刊所投之稿件,尚未在任何媒体上发表。 3、 投稿人保证其作品不含有违反宪法、法律及损害社会公共利益之内容。 4、 投稿人向我刊所投之作品不得同时向第三方投送,即不允许一稿多投。 5、 投稿人授予我刊享有作品专有使用权的方式包括但不限于:通过网络向公众传播、复制、摘编、表演、播放、展览、发行、摄制电影、电视、录像制品、录制录音制品、制作数字化制品、改编、翻译、注释、编辑,以及出版、许可其他媒体、网站及单位转载、摘编、播放、录制、翻译、注释、编辑、改编、摄制。 6、 第5条所述之网络是指通过我刊官网。 7、 投稿人委托我刊声明,未经我方许可,任何网站、媒体、组织不得转载、摘编其作品。

生在无人区(2)

来源:生命科学仪器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1-05-06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1997年11月20日,中国遗传学会青年委员会第一次会议在张家界召开。这次会议,汪建遇到知音,杨焕明、于军等几位科学家表示要加入人类基因组计划。

1997年11月20日,中国遗传学会青年委员会第一次会议在张家界召开。这次会议,汪建遇到知音,杨焕明、于军等几位科学家表示要加入人类基因组计划。

几条四十不惑的汉子,拿出自己的全部家当200多万元,购买了华大的首台测序仪。

测序仪边上摆放三根玉米棒子,写一句:“穷棒子精神永放光芒!”

“就算砸锅卖铁,也要圈个1%。”汪建们立下一个宏伟目标。

幸好,他们的想法得到了中科院领导的支持,进而得到国际主流科学家的支持。在中科院遗传所的大力支持下,他们在1998年8月成立了中科院遗传所人类基因组中心,并向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提出了加入人类基因组计划的申请。

1999年7月8日,人类基因组计划网站公布了中国1%申请成功的消息。这是继美、英、德、法、日之后的第六张入场券。

中国,作为唯一的发展中国家,进入了世界顶尖的“科学俱乐部”,开始了“中国基因”的起跑。

由于中科院遗传所提供的场地有限,他们把工作地点搬到了位于北京顺义空港开发区的一座空厂房里。

1999年7月14日,北京华大基因研究中心在北京顺义空港注册成立。

1999年9月9日9时9分,华大基因正式成立,同时召开了1%任务的全体员工动员暨誓师大会。

日升月沉,黑白兼程。汪建和他的伙伴们,开始了人生最紧张的岁月。

2000年6月26日,参与国际人类基因组计划的美国、英国、德国、日本、法国和中国科学家联合宣布,人类有史以来第一个基因组工作框架图绘制完成!

这,是值得载入史册的一天。

时任美国总统克林顿、英国首相布莱尔代表本国政府,共同宣布人类基因组工作框架图的绘制完成,并向各国科学家表示祝贺,同时也特别提到感谢中国科学家的参与。

次日,时任国家主席江泽民就人类基因组计划工作框架图完成发表讲话,指出人类基因组计划是人类科学史上的伟大科学工程,并向我国参与这一工作并做出杰出贡献的科学家和技术人员表示衷心的感谢。不久,江泽民在中南海接见了参加人类基因组计划的各国科学家代表。

2000年,中国科学家成功破译人类3号染色体遗传密码的事迹,被刻在中华世纪坛的青铜甬道上。

鞋厂·梦工厂

深圳市盐田区北山工业区,一栋8层小楼。

这,便是华大基因总部。

小楼并不气派,由一座旧鞋厂改造而成。

这座旧鞋厂,是一座全新的梦工厂,关于生命科学的梦工厂!

默默的梦,散发着斑斓的光晕。8层小楼辐射出来的研究分支机构,遍布60多个国家和地区,人员规模近5000人,且多次入选世界顶级学术期刊《自然》,排名中国科研机构前5名,仅次于中国科学院、中国科技大学和清华、北大!

2007年,华大基因决定南下深圳。

深圳有肥沃的创新土壤: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国家创新型城市、全国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力最强的城市。

年轻的深圳,年轻的华大,年轻的华大人。

汪建,人称“汪老师”。800平方米的开放式大平面被隔成了200多个工位,汪建占了其中一个,大约5平方米,和其他员工没有区别。没有人穿西装、打领带,大家来来往往见到汪建,既不驻足,也不打招呼。

华大上班不打卡,一伙年轻人仿佛沉迷在有趣的游戏里。行为没束缚,思想才解放。生物技术和产业指向未来,最需要的是激情和创造力。宽松自由的氛围,成就梦想的舞台,华大基因成就了一批优秀的人才。

李英睿在大二暑假到华大实习,参与了研究猪的基因。闭关两个星期,他居然做出了一个重要参数。很快,华大交给他一个大项目——关于亚洲人基因组的课题。

他中止了北大生物科学院的学业,追随华大来到深圳,关进实验室,关掉手机,开始了向科研峰顶的冲锋。2008年,这项研究获得成功,李英睿罕见的以本科生身份成为《科学》杂志论文的第一作者。自此,他接连在《自然》《科学》等顶级科学杂志上“井喷式”地发表了50多篇论文,与世界顶尖高手“论剑”。28岁的他成为华大基因的首席科学家,为世界各国科研机构和全球20强药厂提供全套基因技术解决方案。

39岁的“元老”级人物、华大基因CEO王俊,16岁考入北大,23岁加入华大,现在已经是有国际影响力的科学家,正引领着这艘5000人的“基因航母”开疆拓土,攻城夺寨。在《自然》杂志评选的科学界年度十大人物中,他成为唯一入选的中国人。

文章来源:《生命科学仪器》 网址: http://www.smkxyq.cn/qikandaodu/2021/0506/534.html



上一篇:未来火星考察的主角火星探测车
下一篇:逃离一座城

生命科学仪器投稿 | 生命科学仪器编辑部| 生命科学仪器版面费 | 生命科学仪器论文发表 | 生命科学仪器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9 《生命科学仪器》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