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生命科学仪器》数据库[10/30]
- · 《生命科学仪器》期刊栏[10/30]
- · 《生命科学仪器》杂志社[10/30]
- · 《生命科学仪器》编辑部[10/30]
- · 生命科学仪器版面费是多[10/30]
- · 《生命科学仪器》投稿方[10/30]
“问天舱”升空,如何实现太空“养鱼自由”?(2)
作者:网站采编关键词:
摘要:来源:人民日报客户端 据悉,“问天舱”主要面向空间生命科学研究,配置了生命生态、生物技术和变重力科学等实验柜。其中,中科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
来源:人民日报客户端
据悉,“问天舱”主要面向空间生命科学研究,配置了生命生态、生物技术和变重力科学等实验柜。其中,中科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空间生命科学仪器研制团队主要负责研制生命生态、生物技术两个实验柜核心实验系统。
“提出‘养鱼'科学实验构想的是中科院武汉水生所,我们要做的是把这些构想变成现实。”田清说,与地面上的鱼缸完全不同,太空鱼缸是密闭的,喂食、捞鱼卵,这些在地面上易如反掌的事,在太空的失重状态下,会变得异常艰难。研制过程中,团队遭遇了诸多困难,很多环节经过了数年反复论证、试验。比如,自动投喂鱼食的设计。
为了实现科学家们的梦想,空间生命科学仪器研制团队不断实践创新,攻坚克难,为打造太空“迷你实验室”付出了智慧与心血。上海技物所空间生命科学仪器研制团队负责人张涛说,在未来10年内,“问天舱”要做大量的空间实验,只有研发出更专业、更智能的实验系统,事无巨细、扎实地一点点推进,才能让我国的太空探索更加高效。“太空漫道真如铁”,在人类太空之旅的漫漫征程中,探索、挫折、认知、改进,每前进一步,背后都是无数默默无闻者的托举和支撑。
食物的形状解决了,新的问题又来了,怎么送进水族箱?团队先用了弹簧自动弹射的办法,投喂的自动化问题解决了,可装鱼食的“子弹进匣” 环节,仍需劳烦航天员动手。他们又试了电梯式旋转送入的方式,定时定量自动投喂,可如此一来就需要把食物预埋进培养盒,限定了实验周期,如果实验进程延长,鱼儿后期有可能会出现没有食物吃的情况,实验的抗风险能力降低。
2017年博士毕业时,丁昆原本有机会到开出高薪的IT大厂工作,但他毫无犹豫选择留所,继续空间生命科学仪器设计研究,用他的话讲,能帮助科学家实现梦想,看到生命体在天上开花结果,是这项工作的乐趣所在。
120多天里,从南到北、从发射场到控制中心,他辗转多地,从实验样品筛选、样品装载、系统联调测试和发射前的最后冲刺。疲惫难掩丁昆的兴奋,电话里声音洪亮、中气十足:“就拿太空养鱼来说,这是实现在太空里培养脊椎动物、观察微生物降解过程的重大科研项目,是我们国家在这个领域科研从0到1的突破,我能参与其中,多光荣啊。”
中科院上海技物所空间生命科学仪器研制团队
开启太空养鱼的项目,要追溯到8年前,当时筹建中国空间站的各项工作都在紧锣密鼓地进行中,上海技物所承担了其中重要的生命生态、生物技术科学实验系统研制。那时,25岁的田清刚加入上海技物所,作为一名机械设计专业的毕业生,他从未想过自己能从事空间技术方面的科研,既感到无上光荣,又被一股新鲜有趣的劲儿深深吸引。
科研人员要实现在一个失重的水族箱里,自动对鱼类喂食、氧气平衡控制、温度控制、光照控制等,模拟出和地面池塘一样的生存环境,藻类在“阳光”下健康生长,鱼儿能在太空中存活并繁殖产卵。LED灯为藻类提供光照并模拟日夜更替,监控摄像机记录鱼的存活状况,配置的水循环系统还可以监测水的pH值、水温、溶解氧、电导率等参数,同时,所有的数据都要传输到地面进行监测和分析。
文章来源:《生命科学仪器》 网址: http://www.smkxyq.cn/zonghexinwen/2022/0725/67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