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指南
来稿应自觉遵守国家有关著作权法律法规,不得侵犯他人版权或其他权利,如果出现问题作者文责自负,而且本刊将依法追究侵权行为给本刊造成的损失责任。本刊对录用稿有修改、删节权。经本刊通知进行修改的稿件或被采用的稿件,作者必须保证本刊的独立发表权。 一、投稿方式: 1、 请从 我刊官网 直接投稿 。 2、 请 从我编辑部编辑的推广链接进入我刊投审稿系统进行投稿。 二、稿件著作权: 1、 投稿人保证其向我刊所投之作品是其本人或与他人合作创作之成果,或对所投作品拥有合法的著作权,无第三人对其作品提出可成立之权利主张。 2、 投稿人保证向我刊所投之稿件,尚未在任何媒体上发表。 3、 投稿人保证其作品不含有违反宪法、法律及损害社会公共利益之内容。 4、 投稿人向我刊所投之作品不得同时向第三方投送,即不允许一稿多投。 5、 投稿人授予我刊享有作品专有使用权的方式包括但不限于:通过网络向公众传播、复制、摘编、表演、播放、展览、发行、摄制电影、电视、录像制品、录制录音制品、制作数字化制品、改编、翻译、注释、编辑,以及出版、许可其他媒体、网站及单位转载、摘编、播放、录制、翻译、注释、编辑、改编、摄制。 6、 第5条所述之网络是指通过我刊官网。 7、 投稿人委托我刊声明,未经我方许可,任何网站、媒体、组织不得转载、摘编其作品。

贵州少数民族题材电影的精气神文化建构(2)

来源:生命科学仪器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1-04-27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电影《云上太阳》剧照 二、《云上太阳》:“友善”的符号“语言”体现“和谐”的生存“气场” “双轴关系”是电影符号学理论中通过组合关系和聚合

电影《云上太阳》剧照

二、《云上太阳》:“友善”的符号“语言”体现“和谐”的生存“气场”

“双轴关系”是电影符号学理论中通过组合关系和聚合关系建构起来对电影文本进行深入分析的一种研究方法。《云上太阳》这部电影将苗族服饰、芦笙舞曲、锦鸡、苗药师、祭师、祭祀仪式等一些列符号组合起来构成了一个有意义的“文本”,然后再从苗族人的精神体系上以奉献友善,心存善意,与人为善、与社会为善、与自然为善构成的聚合关系,并以此贯穿在《云上太阳》这部电影中,从而凸显出整部电影的重要思想主题。电影通过法国青年画家波琳患上一种怪病后走进苗乡丹寨被当地淳朴的苗族群众以各种方式帮助波琳救治疾病为线索并按照时间的先后顺序来展开。故事的开始是法国青年画家波琳首次来到丹寨的一个苗族村寨时昏倒在水田里,被路过水田旁边的苗族小女孩耳环和她的弟弟发现后连忙去找他们的父亲麻鸟把波琳背回家进行抢救。麻鸟请来了苗药师给波琳看病,苗药师认为波琳得的是一种怪病,很难治疗,劝麻鸟尽快让病人的病情稍微好转后把她送走,但麻鸟以“我们苗家只有迎客,没有送客”的习惯为由,坚持把波琳留下来,这是故事结构中体现出来的第一个层面的“友善”。在救治波琳患疾的过程中,需要宰杀代表苗族神灵的锦鸡作为药物给波琳做药,苗族村民们以小石子投票“表决”的方式形成一致的意见,这种公众的“友善”又在第二个层次结构中以默契、和谐的环境氛围体现出来。当得知村民要用他们日益守护的精神信仰动物——锦鸡作为药典配方为自己治病时,波琳宁可遭受病魔的伤害也不要大家伤害到这个来自于大自然的美丽神灵,这种以自然为善的“精气神”在波琳和苗族村民的言行中又继续体现出来。在梯田、大山与明媚阳光的交织下,苗族村民们跟随着优美的的芦笙曲调模仿着锦鸡展翅的动作翩翩起舞时,波琳也身着苗装走进了这个节奏欢快的锦鸡舞队伍,然后又在人群中突发疾病而倒下,众人在抬着波琳去县城医院医治的同时,大家积极筹款集资为这个异国他乡的女画家治病。为了筹钱救治波琳的疾病,麻鸟一家卖掉了自己喜爱的水牯牛“阿黄”,村民们也分别把家里的鸡、鹅、鸭和禽蛋等拿来变换成钱帮助波琳治病,整个场景将苗族村民淳朴、善良的精神从他们并不需要更多的语言表达中逐一体现出来。从符号学的角度讲,“善”作为一种聚合关系是这部电影的文本构成方式,当文本一旦构成,这种聚合关系就会退出幕后隐藏起来,但“聚合关系是组合关系的根据,组合是聚合的投影”[5]在影视文本的“范式”中却有效地得到呈现。诚然,这部电影里的文化符号在组合过程中还有多方面的呈现方式,如这个法国女画家参与到锦鸡舞队伍里参加跳芦笙舞时所体现出来的符号“标出性”以及当地苗族为她身着苗装打扮后在“所指”与“能指”关系中的苗族“符码”,而这些符号组合所携带的文化意义不仅是对“善”这样一个精气神的文化建构,同时在每个“符码”之间也恰到好处地表现出每个场景与其语境的相一致。

三、《水凤凰》:以“敬业”的励志精神推动乡间“文明”的进取历程

电影以三都水族自治县水族乡村教师陆永康作为原型人物创作的影视剧。电影中的主人公卢荣康是一个从小就患有小儿麻痹症导致双腿膝盖以下肌肉萎缩的残疾人,就在他刚过20岁那一年,家乡缺少老师,经村干部上门动员,“卢荣康”成了当地小学的一名民办教师,从此走上了他跪着教书的漫长生涯。在卢荣康走进这所小学之前,由于学校没有老师,大部分学生辍学在家,主人公当上小学教师后的第一件事就是挨家挨户动员学生重返校园。他用“船鞋”缚住双膝,白天给学生上课,晚上到学生家里做家访。就这样,他通过每天跪走数十里山路的艰难历程,用36年的时间以劝学的感化精神换来了这个少数民族贫困山区少年儿童入学率达到100%的基础教育业绩。从这部根据生活中的真实事件改编的电影里我们看到,人是文明社会伦理道德审美创造的主体,这正如列宁所指出的:“人的意义不仅反映客观世界,而且创造客观世界。”“世界不会满足人,人决心以自己的行动改变世界。”[6]也就是说,人的道德良知在于要有人敢于奉献个体的价值属性去感化身边的群体,培育积极向上的文化理念,激发人们追求美好生活的自信心和创造美丽家园的热情。电影的主题通过主人公卢荣康以“上善若水,厚德载物”的敬业精神,为贫困山区少数民族学生在求知、修身养性中创造了良好的人文气场,而主人公则以为人师者的身份去“传道、授业、解惑”,用自己的不懈努力去推动乡间“文明”进程的发展。大家知道,教育是开启人性自我认知和传承人类文明的重要手段。因此,个体中的电影主人公在选择教师这个职业作为“利我”的生计手段,树立一种“利他”的观念、态度和行为,克服各种困难,把自己融入到所处的社会和文化环境中,在“知识即为美德”的理念中把美育作为一种精气神的追求去体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文章来源:《生命科学仪器》 网址: http://www.smkxyq.cn/qikandaodu/2021/0427/510.html



上一篇:人工智能的发展与审美艺术的未来
下一篇:浅谈中国城市雕塑规划中的经络针灸法

生命科学仪器投稿 | 生命科学仪器编辑部| 生命科学仪器版面费 | 生命科学仪器论文发表 | 生命科学仪器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9 《生命科学仪器》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